


2025-07-09 次
如何將實驗室信息化管理系統的設計和測試更符合用戶業務要求?
“系統功能挺全,可樣品登記步驟比手工還麻煩”“測試時數據正常,一到真實實驗就報錯”——實驗室信息化系統的“不好用”,常源于設計時“拍腦袋想需求”、測試時“脫離真實場景”。要讓系統真正符合業務要求,設計和測試必須從“技術視角”轉向“用戶視角”,通過“需求深挖掘-原型快驗證-測試真場景-反饋再迭代”四步,讓系統“出生即適配,上線就好用”。
一、設計階段:以用戶流程為核心,避免“功能自嗨”
用戶故事:組織實驗員、管理員開需求會,用場景描述需求(如“實驗員需掃碼自動填樣品字段”)。某實驗室跳過此步,登記字段過多致操作耗時,被迫重做。
畫“業務流程圖”還原真實操作:與用戶一起梳理“樣品接收→前處理→檢測→報告→歸檔”的全流程,標注“高頻卡點”(如“前處理等待設備耗時30分鐘”)、“合規強制項”(如“報告需雙人復核”)。某環境檢測實驗室通過流程圖發現“設備校準記錄分散在3個系統”,設計時新增“校準記錄統一入口”,解決了“找記錄翻半小時”的痛點。
低保真原型:用工具做無功能原型,用戶模擬提意見(如調整按鈕位置)。某材料實驗室調整8處按鈕,操作投訴減70%。
二、測試階段:模擬真實場景,避免“實驗室測試”
真實數據:用近3月真實樣品數據(如特殊編號、超范圍值),測異常輸入(如編號重復標紅)。某機構用虛擬數據測試,上線遇特殊符號崩潰,返工2周。
模擬故障:制造設備斷連、數據沖突等場景,測系統保存、提示功能。某藥檢所模擬斷連,發現未保存數據,緊急修復緩存功能。
真實用戶驗收(UAT):實驗員按習慣測試(如邊接電話登記),記錄問題。某化工實驗室發現復核按鈕過深,調整至首頁,效率提50%。
三、上線后:持續反饋迭代,避免“一錘子買賣”
埋點分析(如哪步操作慢)、用戶訪談(如希望預警推微信)、低代碼快速調整。某材料實驗室3個月優化5功能,滿意度從60%升至90%。
總結:系統好用,關鍵在“用戶全程在場”
系統符合業務,關鍵在“用戶全程在場”:設計基于真實操作,測試模擬真實場景,優化響應用戶反饋。當“我覺得你需要”變“你說你需要”,系統才能從“程序”變“效率助手”——用戶用得順,才是真的好。
您的瀏覽器當前寬度低于1200px;請使用1200px以上寬度訪問。
您的瀏覽器當前寬度低于1200px;請使用1200px以上寬度訪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