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2025-06-16 次
實驗室運營管理建設如何實現業務流程再造,關鍵點是什么?
“樣品登記要填5張表,跨部門審批跑3個辦公室”“檢測結果出來2小時,報告還卡在‘審核人不在’環節”“同一批實驗,不同實驗員操作步驟差3步”——這些實驗室的“流程病”,讓管理者頭疼:明明忙得腳不沾地,效率卻上不去。業務流程再造(BPR)不是“修修補補”,而是對流程的“徹底重構”,其核心是:用“數據+標準+協同”替換“經驗+跑腿+扯皮”。要實現這一點,需抓住三個關鍵。
一、精準診斷:先找“卡脖子”環節,再談“再造”
流程再造的第一步不是“改流程”,而是“找痛點”。某生物醫藥實驗室曾盲目優化“報告打印”環節,結果3個月后發現,真正的效率瓶頸是“樣品登記到檢測啟動間隔4小時”。
數據說話:通過LIMS系統統計各環節耗時,識別“耗時占比超30%”的環節(如審批);
用戶訪談:實驗員反饋“審批人常外出,紙質單找不到”,設備管理員提到“檢測設備空閑但無任務”;
結論聚焦:該實驗室最終鎖定“跨部門審批低效”和“任務與設備匹配延遲”為核心痛點,而非最初認為的“報告打印慢”。
二、標準化打底:流程從“人治”變“制治”
傳統流程依賴“老員工帶新人”,操作差異大、合規風險高。流程再造的關鍵是“把經驗寫成規則,讓規則管流程”。
SOP顆粒化:將實驗全流程拆解為“樣品接收-信息錄入-前處理-檢測-審核-歸檔”6大模塊,每個模塊細化到“第3步需掃碼確認試劑有效期”“第5步必須雙人復核”;
規則固化:將SOP寫入管理系統(如LIMS),設置“強制步驟”、“權限控制”;
效果驗證:某第三方檢測實驗室應用后,操作誤差率從12%降至0,SOP執行偏差率從25%降至3%,首次通過CNAS擴項評審。
三、數字化賦能:用系統接管“重復動作”
流程再造的“加速器”是數字化工具——讓系統代替人做“跑腿、記錄、提醒”等低價值動作。
線上流轉:樣品登記、審批、報告簽發全流程線上化;
自動匹配:檢測任務生成后,系統根據設備狀態、實驗員資質,自動推薦“最優設備+人員”;
智能預警:關鍵節點設置超時提醒、風險提示。某環境檢測實驗室引入后,流程耗時從平均8小時縮短至3小時,跨部門協作投訴率下降70%。
總結:流程再造的核心是“用規則替代經驗,用系統替代跑腿”
實驗室業務流程再造的關鍵點,不是“推翻所有流程”,而是通過“精準診斷痛點-標準化規則-數字化賦能”三步,將“依賴個人經驗”的模糊流程,轉化為“按規則執行、系統驅動”的清晰流程。未來,能完成這一轉變的實驗室,不僅能跑贏效率“馬拉松”,更能在合規性、質量穩定性上建立核心優勢——畢竟,流程“聰明”了,實驗室才能真正“高效”。
您的瀏覽器當前寬度低于1200px;請使用1200px以上寬度訪問。
您的瀏覽器當前寬度低于1200px;請使用1200px以上寬度訪問。